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題:培養增長點、拓展新空間,權威部門解讀促進農產品消費新安排
新華社記者胡璐
農業農村部、國家發展改造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商務部等十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促進農產包養網品消費實施計劃,依照優化供給端、創新暢通端、激活市場真個政策思緒提出一系列新舉措,順應農產品消費新趨勢、新特點,著力從變化中培養增長點包養、拓展新空間。
7月29日,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包養網布會,介紹促進農產品消費有關情況,并答覆記者提問。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
若何對待并落實這些新舉措?在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農業農村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清楚讀。
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
“當前農產品消費加倍重視品質化、個性化,消費者對brand農產品以及舊式飲品、效能性食物等加工產品需求疾速增長。”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說,針對這些趨勢,包養實施計劃提出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,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用需求。
近年來,農業農村部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、產品結構、生產結構,發展優質特點農產品和服務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新認證綠色、有機、名特優新和地輿標志農產品3.6萬個,認證數量較“十三五”末增添70%,涵蓋米面油、肉蛋奶、果菜茶、水產品等品類。每年向社會供給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物總量超過2億噸,2024年綠色食物銷售額達6097.8億元。
江文勝表現,農業農村部將從擴總量、促優質、拓渠道等方面繼續鼎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。具體包含加年夜綠色、有機、名特優新和地輿標志農產品培養力度;鼎力推廣應用綠色有機標準、綠色防控等技術,進步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程度等。
食物工業下游承接米面油、肉蛋奶、果菜茶等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,下流拉動著國民群眾的日常飲食消費。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強表現,將重點圍繞加速生物技術應用、打造特點食物產業集群、擴年夜食物消費等三方面持續發力,晉陞食物工業供需適配性,促進農產品消費提質升級。
隨著我國城鄉居平易近農產品消費需求從“吃得飽”向“吃得好”“吃得安康”轉變,炊事結構的營養安康越來越遭到關注。
對此,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雷劉功說,將研發推廣營養安康食譜,晉陞營養安康公共服務,并會同相關部門深刻推進“安康飲食 公道炊事”專題科普,積極開展“減油、增豆、加奶”和“增添蔬菜生果、全谷物和水產品攝進”宣傳,引導城鄉居平易近調整飲食習慣和食品結構,讓老蒼生能夠會選、會吃、吃出安康。
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
到草莓園進行“沉醉式”采摘、武夷山茶農直播古茶樹認養…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關注農產品品質與平安,也關注社交屬性、精力文明等需求。實施計劃提出,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。
雷劉功表現,將依照實施計劃安排,會同相關部門鼎力拓寬農產品消費渠道、豐富消費場景。如引導各地廣泛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商圈、進街區、進景區等主題活動,組織產地溯源直播、美食物鑒,晉陞消費親身經歷感和獲得感;充足應用展會湊集效應,推動構成以中國國際農產品買賣會為引領、行業性展會為骨干、綜合性展會為重點支撐的多層次產銷銜接、消費促進平臺矩陣等。
“鼎力發展鄉村休閑游玩,既能激活鄉村資源、拓寬農平易近增收渠道,又能促進城鄉要素流動、豐富群眾的精力文明生涯,是塑造消費新場景、拓展消費新空間的主要途徑。”江文勝說。
2024年,我國休閑農業營業支出近9000億元,成為游玩業場景創新、業態融會最活躍的領域之一。一批新的網紅村走進年夜眾視野,營造新消費親身經歷、培養新消費業態。
江文勝表現,下一個步驟將會同有關部門,強化金融政策支撐,推進農業與文、旅、體、教深度融會,發展科普研學、非遺與農副產品加工親身經歷等新業態,帶動更多特點農產品、道地食材地產地銷,并深刻發掘鄉村資源,融進現代要素創新內容情勢,創新“村字號”文體活動,扎實推動鄉村游購一體發展。
晉陞城鄉消費設施程度
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年夜國,每年僅生鮮農產品消費規模就高達10億噸。農產品暢通程度直接影響消費品質。
商務部暢通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張祥介紹說,近年來商務部加速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,截至2024年末,支撐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。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,2024年全國農產品網絡批發額同比增長15.8%。
雷劉功表現,“十四五”期間,農業農村部聚焦“最先一公里”,持續推進產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。實施中心財政冷鏈項目,支撐家庭農場、農平易近一起配合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躲保鮮設施,新增庫容超過9800萬立方米。推進冷鏈主要節點建設,并推動產地市場規范化專業化發展。
“下一個步驟,我們將持續優化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,強化全鏈條協同融會包養網 花圃,為農產品生產暢通消費供給無力保證。”他說,正在研討制訂“十五五”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,重點就產地冷躲保鮮設施、預冷設施、產地冷鏈集配中間以及產后處理才能建設作出安排,并完美冷鏈技術服務體系。
一分安排,九分落實。江文勝說,將強化部門協同和社會協同,發揮處所主體感化,無力有用促進農產品消費。